实际上,这里的人都清楚,河边民俗博物馆之所以宏伟壮阔,完全是因为它之前是阎锡山曾经的府邸,作为“山西王”,阎锡山的府邸极为考究,建设周期为14年,耗资140万两白银,放眼整个山西,也极少有这样气派的建筑。
说起这个,李语蔚每天的执勤并不仅仅限于维护交通秩序,还得抽出时间开粉丝会。就在昨天晚上,她正在执勤时,却被一位陌生男子要求添加微信,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令她十分困扰。
在昆仑山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之间,有一个叫津南新村的村子,村名取自天津市津南区。当渤海之滨的天津,与天山脚下的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策勒镇津南新村相遇,一场跨越千里的携手之旅就此开启。
晚上7点半,刚忙完的布尼沙汗·沙依提回到家,坐在沙发上,喝着甘甜的水,心里十分惬意。以前,她和家人住在山上,因距离县城较远,一年都去不了几次县城。“我们以前住的都是土坯房,家里也没有自来水,当时以为一直要过这样的苦日子。”布尼沙汗·沙依提说道。
布尼沙汗·沙依提在纺织厂中工作(央广网记者 韩雨晨 摄)
2018年,天津援疆工作实施易地搬迁与设施农业、工业园区融合发展的“产城融合”项目,选址在距策勒县城3公里和距工业园区2公里的一片区域。规划的定居点让农牧民在便捷享受县城较完善的教育、医疗、商业、服务业等城镇化公共服务同时,能够围绕周边产业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工作就业,大大拓宽了脱贫增收渠道。
“我们在搬到津南新村前,也曾担心在这里挣不到钱,不知道还能干什么。”布尼沙汗·沙依提回忆道,“后来,我来到策勒县天津工业园区做纺织工人,经过几年努力,现在孩子也毕业上班了,家里的电器一应俱全,不用再担心吃穿问题,现在的生活真的比以前好了很多。”
津南新村实现了“从无到有、从有到美”的华丽变革。据了解,2020年以来,天津市津南区累计向津南新村投入援疆资金2300多万元,帮助津南新村建设401座温室大棚及大棚种植区滴灌工程配套设施等,提供大棚建设、种植技术指导及优良果蔬品种。津南新村的村民亚尔麦麦提·奥斯曼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为大棚种植专业户。
天津援建的温室大棚(央广网记者 韩雨晨 摄)
“今年这黄瓜的花开得真好,肯定能有个好收成。”在津南新村的黄瓜大棚里,和煦的阳光倾洒而下,翠绿的黄瓜藤上,朵朵小黄花如繁星般绽放,亚尔麦麦提·奥斯曼正与和田地区策勒县策勒镇专业技术人才张文霞一起,专注地查看黄瓜长势情况,他们的眼神中透着喜悦与期待。
这里,也是天津援疆带来希望与改变的地方。曾经,村民们在农业技术上存在诸多困惑,种植品种单一。“天津为我们引进了种植蔬菜方面的专家,还帮助我们引进更多新种子,现在我们的种植水平越来越高了。”亚尔麦麦提·奥斯曼告诉记者,不仅是黄瓜大棚,现在西红柿、韭菜等果蔬都上市了,今年黄瓜上市后产量预计在2至3吨,天津援疆干部为村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,让津南新村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。
亚尔麦麦提·奥斯曼查看黄瓜长势情况(央广网记者 韩雨晨 摄)
在新疆,能够得到优质教育、照亮学生成才梦想,是这里的人们最深切的期盼。在天津市援助下,2021年,策勒县津南小学开始进行提升改造,新建一栋综合教学楼,为师生创设了健康、优美的学习环境。“我感觉学校的环境特别好,教室里的桌椅都是天津来的叔叔阿姨们捐赠的,操场上还有各种体育设施,课间我常常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。”2019年,阿迪力江·阿力木进入津南小学学习,对于学校的一切,他感到非常满意,“我很爱我的学校,也喜欢在这里学习。”
策勒县津南小学外景(央广网记者 韩雨晨 摄)
“在天津市委、市政府以及津南区对口帮扶下,我们在戈壁滩上建起了津南新村。”策勒镇津南新村党支部书记张志瑞告诉记者,以前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以放牧和种地为主,现在村民们可以在天津引进的工业园区企业里上班,还可以学习大棚种植技术,进行大棚种植。2023年,津南新村人均收入达到1.9万元。“我们实现了让村民们从以前‘搬得出’,到现在‘留得住’。下一步,我们将在‘能致富’上持续发力,让津南新村这个游牧民定居村焕发出新活力。”张志瑞说道。
昔日的戈壁滩,在援受双方两地政府不断努力下,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乡村宜居、产业兴旺、乡风文明、治理高效,成为搬迁农牧民幸福的新家园。从渤海之滨到昆仑北麓,这朵植根于南疆昆仑山下、大漠边缘的绚丽津花也正用奉献和坚守书写着对口援疆,两地人民携手迈向共同富裕新征程的“帮扶故事”。
原标题:戈壁滩上建起新家园 股票可以杠杆的平台
发布于:北京市Powered by 杠杆配资网-专业配资杠杆炒股-专业杠杆配资开户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